1846年,萊茵差會應郭士立牧師的呼籲,開始派遣宣教士來華。
1847年3月19日,柯士德牧師(Heinrich Köster)及葉納清牧師(Ferdinand Genähr)乘船抵達香港。同年年底,郭牧師便差派他們在華人同工陪同下進入內地宣教。
葉牧師在王元深及李清標的陪同下到了東莞、虎門;而柯牧師則由蔡福陪同到了新會江門。可惜柯牧師不久因染病,回港後不治逝世。
「萊茵差會」的工作在中國開展後,取名「禮賢會」,因「萊茵」在東莞話讀音為「禮賢」,也取其「禮賢下士」的意義。
禮賢會165周年會慶感恩崇拜(短劇「燭光」)
此外,禮賢會在內地開始了事工幾年後,便已派受過訓練的華人在沒有德國教士陪同下去傳道;例如在1851年派遣了王元深往福永,在1855年派遣了陳長興及莊滿和往廣西。
禮賢會在內地的工作一直維持到1951年,期間除宣教事工外,亦有各項教育(各教堂大多設有附屬小學)及慈惠工作。
葉納清牧師畫像
宣教士在華人信徒的協助下,佈道範圍亦已遠至廣東省東面的惠陽、博羅;西至廣西藤縣;北至英德、清遠;南至香港、中山。截至1914年為止,禮賢會在這些地區已設立了四十八座教堂。